攤開數據來看:日本每週平均工時最短只有47.8小時,台灣以50.4小時居次,韓國53.1小時,中國則是達到55.3小時,一週工時整整比日本多了快要一天。
》,幸福出版 momo網路書店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。若有胎象不穩的現象,在做任何運動前必須諮詢醫師。
所以,孕前能做的運動,孕後不一定能夠達到相同的強度,媽媽們需要適度衡量自己身體負荷能力,選擇適合的運動種類、強度及時間長短。作者:蔡仁妤 讓明星、主播御用中醫師做妳的「神隊友」,20個養孕必修課+4階段坐月子法+32道美味月子餐,陪你一起「打怪」、「闖關」,把所有的疑難雜症都變成小case。32道精選藥膳,養成速瘦好體質:4階段坐月子法,滋補營養又能除水腫、調理臟腑,養成易瘦好體質 快速恢復身材的健身小教室:教你如何巧用伸展及微健身,調理完美體態。生產需要腹部、腰部、腿部肌肉的協同出力,肌肉強化後可以使產程更加順利。避免熱瑜伽等悶熱環境的運動。
我的孕動菜單:孕期3~6個月適合的運動 Photo Credit: 幸福 1. 孕前沒有運動習慣的孕媽咪,可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 先從簡單的運動開始嘗試:快走、孕婦瑜伽、踩腳踏車、可負荷的肌力訓練等都是很好的選擇。如有任何不適如:頭暈、喘不過氣,必須立即停止運動。而導致Smithson夫婦和Team 10對於Le Corbusier等第一代現代主義建築師的衝突,除了是世代差異外,主要是對於建築理念上的歧異,而事實上兩者合而為一。
文:王俊雄(《SOS 粗獷主義展》台北展策展人、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主任) 1953年的平行時空 1953年,當Alison Smithson (1928-93)和 Peter Smithson(1923-2003)[1]在《建築設計》(Architectural Design,簡稱AD)雜誌中,以「新粗獷主義」(New Brutalism)來描述其計畫在倫敦蘇活區的紅磚造自宅時,是「粗獷主義」這個詞語首次在英語世界裡被使用。……處在諸種(現代)運動中的新粗獷主義,想連結的是農民的住居形式,而非過去的式樣,也跟手工藝無關。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無地下室僅樓高一層。王大閎自宅則天花封板隱藏屋頂構造,同時承重磚牆內部刷白部分露出紅磚質感,且中央牆面粉刷上白漆紅磚質感隱藏。
對於Smithson 夫婦而言,卻是著重Mies建築在構築語言上的教誨性,以避免戰後英國公共建築走回William Morris 美術工藝運動的懷舊路線。我們將建築視為生活方式的直接結果。
Smithson夫婦和Team 10建築師,按照Philip Drew的分法,是屬於1918-38年間出生的第三代現代主義建築師[4],由於身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,他們對於第一代建築師對於技術主義保持樂觀看法,顯得非常遲疑。Smithson夫婦年紀略小於王大閎,其蘇活區自宅,樓高三層,並有一層地下室。基地在建國南路上,面積約一百餘坪。然而,Smithson自宅不做天花,樓板和屋頂構造裸露,而且磚牆室內不做粉刷,直接裸露磚牆。
使用的材料也是本地的清水紅磚。房子的平面是一個簡單的正方形,中央有一道白牆,是唯一的分隔。日後寫出粗獷主義的經典著作──《新粗獷主義:倫理或美學?》一書的Reyner Banham(1922-88),即為獨立社的一員。但對於日本人來說,他們的形式僅是他們對其生活概念的一部分──對於自然的尊崇,由此延伸至對於材料的尊重……這就是所謂的新粗獷主義的根源。
臥室開了一個圓窗,圓窗外是庭園,有修竹綠樹池魚,頗富詩情畫意。Smithson夫婦透過「新粗獷主義」, 以「獨立社」(Independence Group)為平台,串連了一群年輕建築師和藝術家,從事藝術和建築的改造運動。
Smithson自宅最終並未建造出來,王大閎自宅雖建造出來,卻於1960年代出售後遭拆除,兩者今日皆不可見。這棟房子是為我自己設計的,所以完全依照我的理想,維持簡單的形式,盡量採用中國式的motifs。
雖然採用跟Smithson 自宅類似的材料與構造方法,但王大閎從未以「粗獷主義」來論述過他的自宅,倒是曾經使用過「現代中國式」來稱呼。在1970 年代一篇訪談時王大閎說: 比較滿意的作品,是我剛回國在台北設計的一棟住宅。在設計說明中,他們更表明,內外皆不粉刷的目的,是要讓這房子內外取得一致,期能「結合遮蔽物與環境」這棟房子是為我自己設計的,所以完全依照我的理想,維持簡單的形式,盡量採用中國式的motifs。王大閎自宅則天花封板隱藏屋頂構造,同時承重磚牆內部刷白部分露出紅磚質感,且中央牆面粉刷上白漆紅磚質感隱藏。文:王俊雄(《SOS 粗獷主義展》台北展策展人、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主任) 1953年的平行時空 1953年,當Alison Smithson (1928-93)和 Peter Smithson(1923-2003)[1]在《建築設計》(Architectural Design,簡稱AD)雜誌中,以「新粗獷主義」(New Brutalism)來描述其計畫在倫敦蘇活區的紅磚造自宅時,是「粗獷主義」這個詞語首次在英語世界裡被使用。
Smithson夫婦和Team 10建築師,按照Philip Drew的分法,是屬於1918-38年間出生的第三代現代主義建築師[4],由於身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,他們對於第一代建築師對於技術主義保持樂觀看法,顯得非常遲疑。在建國南路自宅裡,王大閎試圖詮釋的是Mies 空間中的哲思,他認為Mies的空間看似單調但其實有無窮豐富內涵,能「盡去繁瑣返樸歸真」,與老子提倡的無為和純真相通。
1950 年代初期的王大閎和Smithson 夫婦,都從Ludwig Mies van der Rohe(1886-1969)取得創作養分,也都採用紅磚為建造材料,卻走向不同的思考方向。臥室開了一個圓窗,圓窗外是庭園,有修竹綠樹池魚,頗富詩情畫意。
然而,Smithson自宅不做天花,樓板和屋頂構造裸露,而且磚牆室內不做粉刷,直接裸露磚牆。房子的平面是一個簡單的正方形,中央有一道白牆,是唯一的分隔。
在1970 年代一篇訪談時王大閎說: 比較滿意的作品,是我剛回國在台北設計的一棟住宅。使用的材料也是本地的清水紅磚。相較於王大閎在當時台灣建築界的非領導性角色,Smithson夫婦在英國及歐洲建築界,可說極為活躍。然而,二者結構皆以紅磚為承重牆,搭配清水混凝土樑和木造屋頂(樓板),紅磚和清水混凝土材料質感直接外露。
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無地下室僅樓高一層。對於Smithson 夫婦而言,卻是著重Mies建築在構築語言上的教誨性,以避免戰後英國公共建築走回William Morris 美術工藝運動的懷舊路線。
Smithson夫婦年紀略小於王大閎,其蘇活區自宅,樓高三層,並有一層地下室。我們將建築視為生活方式的直接結果。
比如在亨斯坦頓中學(1950-54)中,Smithson 夫婦不但採用Mies 在伊利諾理工學院的構築語法,而且進一步把所有裝修都幾乎移除,電氣管線、衛生管道和設備裝置都露明,建造技術的表現降低了Mies 空間的空靈性。在設計說明中,他們更表明,內外皆不粉刷的目的,是要讓這房子內外取得一致,期能「結合遮蔽物與環境」。
Smithson夫婦透過「新粗獷主義」, 以「獨立社」(Independence Group)為平台,串連了一群年輕建築師和藝術家,從事藝術和建築的改造運動。而導致Smithson夫婦和Team 10對於Le Corbusier等第一代現代主義建築師的衝突,除了是世代差異外,主要是對於建築理念上的歧異,而事實上兩者合而為一。雖然採用跟Smithson 自宅類似的材料與構造方法,但王大閎從未以「粗獷主義」來論述過他的自宅,倒是曾經使用過「現代中國式」來稱呼。基地在建國南路上,面積約一百餘坪。
[2] 然而,對於Smithson 夫婦來說,使用紅磚的目的,是為了與周遭喬治亞式平民住宅取得一致。Smithson自宅最終並未建造出來,王大閎自宅雖建造出來,卻於1960年代出售後遭拆除,兩者今日皆不可見。
也是在1953這一年,Smithson夫婦開始參加CIAM會議[3],他們和一些年輕的歐洲建築師聯合,開始挑戰Le Corbusier(1887-1965)和Sigfried Giedion(1888-1968)為首的資深一代,以「雅典憲章」為基礎,對於CIAM 的控制。包括Aldo van Eyck(1918-99)、Jacob Bakema(1914-81)和Georges Candilis(1913-95)在內的這些歐洲年輕建築師認為,「雅典憲章」主張以功能分區來規劃城市,是錯誤的,「人際交往」才該是城市規劃的首要原則。
但對於日本人來說,他們的形式僅是他們對其生活概念的一部分──對於自然的尊崇,由此延伸至對於材料的尊重……這就是所謂的新粗獷主義的根源。日後寫出粗獷主義的經典著作──《新粗獷主義:倫理或美學?》一書的Reyner Banham(1922-88),即為獨立社的一員。
评论留言